学术报告三:海洋动力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04-26浏览次数:1289

报告人:刘秦玉教授,国家973计划的咨询专家,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中国海洋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副理事长等职务。《海洋湖沼通报》主编;《海洋与湖沼》,《海洋学报》(中、英文),《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编委,《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

时间:428日下午1550

地点:江宁校区致高楼A116

报告人简介:

 刘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地球物理流体力研究工作,1993 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5年获青岛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和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获山东省,青岛市妇联的表彰;2002年至今为青岛市拔尖人才;2008年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曾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她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潮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动力机制的研究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南海上层海洋环流、热结构的季节和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项目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获青岛海洋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岛海洋大学先进教师、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巾帼科技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教授曾先后到巴黎六大LODYC实验室和CEFACS研究中心、美国TexasA&M大学、美国wisconsin大学、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和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她因发现冬季南海是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豁口,被20042月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季风大会邀请作特邀报告。

 刘教授进行的有关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Rossby波及副热带逆流研究,发现了西太平洋暖池区西风爆发诱发的上混合层季节内振荡现象和太平洋中纬度海洋Rossby波与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关系;阐释了夏威夷群岛在副热带逆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她作为第3作者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谢尚平教授等合作共同发现的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现象,被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2003年确定为用卫星观测发现的地球12个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刘教授长期从事南海上层海洋环流与热结构研究。建立了上层海洋对季风响应的Rossby波调整理论框架,该理论成为研究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尺度环流和温跃层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揭示了黑潮在吕宋海峡形变的机制,给出了海峡流量的季节变化;发现了南海温跃层和上混合层的变化特征;阐释了南海西边界流在经向热输送中的作用,给出了海洋动力过程在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新证据。